close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更多的法治”——德國《明星》周刊這樣形容從今天起至23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受關註的一次“四中全會”,不僅因為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在中共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全會將從6個方面探討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權力的邊界問題,顯示中共領導層就“法治”破題的空前決心。四中全會的另一個看點是對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等高級別貪腐官員的處理及反腐制度化的推進,被媒體認為“中國的反腐工作或將迎來從治標到治本的節點”。與以往幾屆四中全會常以黨建為主要內容不同,此次四中全會議題重大而且務實。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改革遭遇結構性瓶頸的今天,全世界都在觀察:中國共產黨將展現出怎樣的軟實力,直面自身建設的挑戰、鞏固執政地位,並延續中國經濟改革35年不敗的奇跡。
  6個方面闡述依法治國
  知情人士透露,將於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從6個方面闡述依法治國,議題包括:如何改革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違憲監督機制怎樣破題?如何實現凡是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怎樣制定公權力的邊界?怎樣破解司法權的行政化、地方化問題?如何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制度反腐機制?等等。
  英國廣播公司(BBC)17日報道稱,延續數千年由“青天大老爺”主持公道的傳統文化,在21世紀的中國仍被老百姓視為伸冤的好辦法,這是中國作為一個法律健全的國家,但在現實中“人治”卻遠大於“法治”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的法制和憲政改革之所以遲遲無法兌現,還因為有特權階層、體制內既得利益各方和極左派的阻礙,如果四中全會能夠廢除各級政法委官員可以隨意解讀法律的權力,那將成為中國法治進步的偉大里程碑。
  日本時事通訊社18日以“描繪中國式法治的藍圖”為題報道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該文稱,習近平總書記的目的在於以法律作為論據,推進懲治腐敗,封堵反體制動向,強化黨的統治。此次會議將描繪同西方社會的民主主義與自由等價值觀不同的“中國式法治”藍圖。
  “紅色大郵輪將駛向何方?”德國《商報》16日稱這一屆四中全會尤為重要,它關係到當今中國已經掙扎了一段時間的一種矛盾:一種存在於黨的執政主張以及法治國家游戲規則之間的矛盾,“共產黨越能加快維護司法獨立的速度,也就能讓一黨制存活的時間越長”。
  韓國《每日經濟》19日報道稱,為強化對地方政府的監督,本次全會有可能對全國人大代表賦予更大免責權和監督權。全會還有可能討論將地方法院的人事權和財權從地方剝離,今後地方法院將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垂直領導。
  香港《明報》19日稱,四中全會將對“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有所回應,但並非“一攬子解決方案”。大體上四中全會還是對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及措施的具體化,其成果和意義要在中國的發展階段中考察,而不會有超越階段的“大躍進”。
  也有人對四中全會的“法治”提出質疑,紐約大學教授科恩17日對法新社說,韓非和商鞅都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法治派代表人物,可見依法治國“並不代表國家必然會向民主化發展”。他還舉例說,斯大林在1937年也說過,“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一部穩定的法律”。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社會學系教授毛壽龍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反映了中西方學者在國家治理問題上的不同側重點。對中國而言,撇開國家建設或者法治去談民主是不現實的。就好比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在國家建設和法治遭到破壞的前提下,他們所爭取的民主也是不切實際的。商鞅和韓非的年代是不重視個人權利的,與當代中國尊重個人權利的法治,完全是不同概念。
  【環球時報駐日本、韓國、德國記者  劉軍國  王剛 青木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環球時報記者  杜天琦 馮國川 柳玉鵬】
(編輯:SN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n95znma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